安博体育-发挥潜力赢下比赛,欢乐笑看免费听
2017年5月31日,记者走进市供销社党组书记、主任李凤昌的办公室,一张办公桌、两张磨花了的皮沙发,一个书柜和一盆绿植,简单的陈设,就像他的一生一样朴实。
这是他离开人世的第12天。5月18日凌晨4时零8分,李凤昌心脏病突然发作。后经120接到医院,但终因抢救无效离开人世,年仅55岁。
“他是累死的,如果他能够把工作放一放,好好看看病,也不至于这么早早地去世。”在市供销社,他的所有同事都几乎都这样说。言谈之间,明显能感觉到同事们对他的离去,怀着一股惋惜和伤感。
2016年到扶贫联系点华坪县兴泉镇松竹村走访贫困户与挂联对象(左一)
不计得失 任劳任怨
2008年8月,李凤昌从市审计局副局长一职调任市供销社,任党组书记、主任,很多人觉得他是从“米箩子”里掉到了“糠箩子”里,其中一些人甚至猜测,他因此会消极怠慢。
然而,他却将工作20多年来勤勤勉勉的作风,带到了新岗位上,工作干得有声有色。
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,走上新岗位后,李凤昌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,敢于担当、积极作为,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。供销社企业改制后,许多当时买断工龄的职工后来却对安置有意见,经常上访。有时候,上访人员甚至动手砸办公室,把工作人员反锁在办公室等。这时候,李凤昌牢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,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他一方面尽力稳定职工情绪,一方面认真查看历史资料,学习改革的文件精神,努力找解决办法。用了近三年的时间给上访人员做工作,听取意见建议,最后有效安抚了人心,初步解决了这一困扰供销社多年的难题。
而他的高血压和心脏病,正是从那时候开始起病的,“那段时间,上访工人不理智的行为对主任的伤害挺大的”,市供销学校校长和凤云这样说,她是李凤昌一手招进来的,进供销社以来,老主任兢兢业业的工作风格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年轻的女孩。
李凤昌调到市供销社时,正逢人员少、矛盾多、改革发展任务重之际,原供销社没有固定办公场所,四处租房,居无定所。他充分发扬一个共产党员务实担当、主动作为、尽职尽责的精神,积极引导供销社干部职工投入到“二次创业”和改革发展工组中。根据政府统一规划,李凤昌主张把古城里的供销学校资产统一移交置换,通过向省社、市政府反映协调,将南口路供销社多年闲置的老房子,实施项目建设,新建了供销社资产管理中心大楼,招商开办了超市、酒店,有力地盘活了国有资产。
2012年 到玉龙县鲁甸调研指导专业合作社
筹建新的供销大楼,从艰难的筹资集款,到纷繁复杂的审批手续,李凤昌都一一操心过问,甚至亲力亲为,光办各类建筑审批手续,就耗时整整一年。就在今年4月,新供销大楼最后一项绿化建设通过验收,整座供销大楼建设工程终于全部告终,而他却已驾鹤西去。
多年来,在他的领导下,供销社系统经营总额、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连续两位数稳步增长,累计发展合作社300多个,实施完成生态停车场、名特产展示展销中心等项目,有力地盘活了十多年闲置的社有资产。又将收益返还作为乡村流通工程建设、合作社建设、联合社发展的资金来源,扶持供销事业发展,让全市各供销网点再次焕发活力,成为支持农村、农业、农民发展的强有力保障。
在他的引领下,市供销社多次受到省供销社的考核表彰。
一副病躯 干事担当
说到李主任扎实的工作作风,市供销社所有人都有目共睹,尤其是办公室主任吴明科,在他印象里,李凤昌经常第一个到办公室,下班却是最晚的那一个,每逢节假日需要值班,他也总是顶上,他总说年轻人就要多出去走走,自己已经老头子了,就留下来守家。
2016年到扶贫联系点华坪县兴泉镇松竹村查看贫困户住房建设情况
“我在供销社的时间长了,前后经历过五届领导,从来没有一个领导像凤昌书记一样能吃苦”,市供销社合作指导科科长王忠池这样说,李凤昌上任以后,只要有时间就往基层跑,看望一线职工,了解基层情况,解决疑难问题。9年,全市四县一区40多个供销社网点,李凤昌平均每个网点跑过三次以上。
由于供销社网点大多在乡镇上,有些更是在山沟沟里,体弱多病的他哪里受得了这样的颠簸,几乎每下一次乡他就要住院一次。可是,他却这样跟下属们说,“我们这样去一次都叫苦,那些职工长年累月在下边工作,岂不是更苦?”
“说实话,李凤昌的离去,让我有一种孤独感,”供销社副主任杨洪玉感慨道,多年来,杨洪玉和李凤昌搭班子干工作,留下的都是一些愉快的回忆,李凤昌生病以来,杨洪玉总是劝他多休息,一些不太重要的会议可以交由自己去参加,而李凤昌十有八九都是推辞了,他总觉得工作上的事,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。
2014年到古城区七河勒马水果专业合作社调研
对于基层老百姓,李凤昌总是怀着深深的感情,尽管身体状况不佳,但是每次单位下乡扶贫,他都会亲自带队。如今,在华坪县兴泉镇松竹村一户贫困户家里,还摆着一台崭新的液晶电视机,那是李凤昌自己掏腰包给买的,而记者看到他的家里,用的却还是一台已经停产了的老式电视机。
长期带病坚持工作李凤昌从未有过一句抱怨。他始终把优秀党员干部当作自己的折射镜,树立自我人格魅力,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,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。
2013年7月的一天,暴雨如注,位于东界河的供销社仓库被淹,为了抢救里边存放的化肥,李凤昌带着十几个供销社职工拼命搬化肥,大家都劝他不要下水,可他却执意坚持干。最后,化肥抢救回来了,而他却又一次住了院。妻子责怪他太犟了,他却笑着说,“作为一个共产党员,任何困难面前都应该迎头而上,更何况我是领导,我不带头,怎么像话?”
2015年6月,因为病情加重,李凤昌接受手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,身体更加虚弱了。杨洪玉清楚地记得宁蒗县庆时,他和李凤昌一路颠簸赶去参加,又处理了县供销社的一些问题,下午时李凤昌体力不支,一段200多米的路,他竟然走了40多分钟。
斯人已去 风范长存
6月1日,记者来到李凤昌家,亲友们在忙着料理后事。他的妻子张玉兰呆坐在阳台的靠椅上,眼神空洞。
已经过去十多天,但她始终接受不了丈夫离去的事实,“家里到处都是他的影子,我只有尽量让自己的脑子空白,才会好过一些。”嫁给李凤昌近30年,她深知丈夫是个工作狂,因此生活上一切都是她在操心。
“他总说,既然组织相信他,让他做这个工作,自己就要干好,在一天的岗位就要谋一天的事。”张玉兰说,李凤昌的身体从2010年开始就一天不如一天,每次劝他请个假好好看看病,李凤昌总是说“这段时间事情多,等忙过了这一段就去看病。”
张玉兰知道自己劝不动丈夫,只好在生活上更细致地关心着他。张玉兰在丽江民族中专任教,教授护理专业,课余时间比较充裕。她就细心准备一日三餐,严格按照护理知识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。有时候半夜丈夫悄悄起床,她都会立马惊醒,跟着起来,问问他哪里不舒服,给他倒上一杯热水。
在生活上,李凤昌保持着非常简朴的作风,他不爱下馆子,不爱穿名牌。但他喜欢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,他们老两口经常邀请同事们到自己家买菜做饭吃,大家你洗菜、我下厨,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。
“李主任对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,”和凤云回忆起这些往事,眼泛泪光,她说就在老主任去世前,她曾三次梦见他,为此她也有过一丝不祥的预感。
其实,自己的身体情况自己最清楚,今年初,李凤昌终于也下了决心要去北京看看病。他认真写了报告,又着手处理一些手头上的要紧的工作,准备下半年就上北京看病。
妻子张玉兰心里也充满了希望,她的一个妹夫也是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,就是在北京治好的,她相信丈夫只要去北京治,就会有救。
然而,这个病却终于没有等李凤昌忙完,5月17日,李凤昌起床,妻子见他精神状态不好,就劝他不要去了,在家休息一天,他却说第二天广东湛江供销社的同行要来丽考察,他要做准备工作,说着就匆匆出门了。中午回来,李凤昌累得瘫倒在沙发上,妻子隐隐有些担心,再次劝说他请假休息。但下午李凤昌还是来到了单位,有同事见他上楼梯时非常费力,歇了好几回,都劝他回去休息。他笑了笑说,下午新书记召开干部大会,他一定得参加。
那天晚上,见他迟迟不回来,张玉兰心里很慌,她几次出门看,远远望去大路上,都没见丈夫回来的身影。直到将近7点,才见李凤昌的车子拐进来,张玉兰一颗心才落了地。
没想到,凌晨4时,李凤昌的心脏病却突然发作,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“他总说等忙完了这阵就去看病,总说处理完手上的这几台事就去看病,可是哪有病等人的道理,他就这样丢下我们母子走了,怎么就能忍心,他还没抱上孙子呢。”在整个采访过程中,张玉兰不时这样喃喃地重复这句话,泪水一次次地涌出来。
听到这句话,一旁的儿子李杨也忍不住泪如雨下。从小到他,提到父亲,总是那个匆匆的、忙碌的身影。“”现在他终于可以好好歇下来了。”李杨哽咽着说,想到母亲将要一个人留在丽江,李杨心里万般不忍心。
斯人已去,风范长存。
有人说,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,而在于宽度。短短55年的生命,35年的工作经历,李凤昌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“恢复重建先进个人”,被丽江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,在供销社连续8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。他一心扑在工作上,将国家的荣誉、人民的利益、共产党员的信念当做人生的信条,用忠诚、廉洁、敬业、奉献的一生,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。
采写:丽江日报全媒体 记者 张小秋
编辑:小芝麻
统筹:钱磊
终审:张赛东
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
如需转载,请在文章前注明丽江日报及微信号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